研究提示,每日适量饮茶,可预防癌症发生

发布时间:2017-05-03 浏览次数:844次 来源: 作者:

目前已有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表明饮茶与舌癌发病存在关联,但目前国内外有关饮茶与牙龈癌关系的研究还鲜见报道。


福建产茶区域广,种类多样,具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福建人历来就有饮茶的习惯。为此,医脉通整理发表在《肿瘤防治研究》杂志上的《饮茶与牙龈癌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通过在福建地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饮茶与牙龈癌发病的关系,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牙龈癌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


研究者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组为2010年12月—2016年3月经病理确诊的牙龈癌新发病例121例,同期经性别、年龄成组匹配,选取医院体检人群及社区健康人群363例作对照。


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饮茶及其相关变量与牙龈癌发病风险的调整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并进行相乘交互作用分析。


主要结果 


饮茶可降低牙龈癌的发病风险(OR=0.51,95%CI:0.29~0.90);


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每日饮茶量的增加、饮茶年限的延长,牙龈癌的发病风险也随之降低(均Ptrend<0.05);


此外饮茶年龄≥25岁、饮茶浓度适中、饮温茶以及饮绿茶和乌龙茶也可降低牙龈癌的发病风险。


分层分析结果发现,与吸烟者相比,在非吸烟者中饮茶的保护作用更加显著(OR=0.40,95%CI:0.17~0.96),在非饮酒和饮酒者中饮茶的保护作用差异则没有统计学意义。


交互作用结果并未发现吸烟与饮茶,饮酒与饮茶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小结


茶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饮料之一,由于其富含多种抗癌成分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本研究结果表明饮茶为福建地区牙龈癌的保护因素,其调整后OR值为0.51(95%CI:0.29~0.90),该结果与此前福建地区饮茶对女性及非吸烟非饮酒人群口腔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目前关于饮茶抑癌的机制,国内外学者均有研究。江穗等的研究表明茶叶中所含有的EGCG(即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通过诱导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的G1期阻滞,以抑制癌细胞增殖。Fujiki等研究发现茶叶中的多种抗氧化成分如多酚类、黄酮类通过修复细胞损伤来降低患癌风险。


进一步研究发现,每日饮茶量、饮茶年限与牙龈癌发病风险之间呈剂量反应关系。Radoï等研究也发现每日饮茶量>2杯、饮茶年限>20年,对口腔癌保护作用更明显。Ide等研究也发现每日饮茶超过5杯者相比每日饮茶低于4杯者,其患口腔癌的风险更低。


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饮茶浓度适中与牙龈癌的患病呈负相关关系,这与Chen等研究结果一致。目前有细胞实验表明随着茶多酚浓度增加(25、50、100μg/ml),人颊鳞状细胞BcaCD885的增殖抑制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当浓度为100μg/ml时抑制率可达到72.3%,但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抑癌效果趋于稳定,例如同类研究利用400μg/ml的绿茶提取物浓度处理细胞时,其抑癌效果并未再随之增加,此外,也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用浓茶和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保护作用之间无相关性。因此,适度的饮茶浓度可能在牙龈癌的预防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饮用温茶可降低牙龈癌的发病风险,但并未发现饮烫茶与牙龈癌发病之间存在关联。然而目前关于食管癌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烫茶与食管癌的发生呈正相关,当茶温度为70℃~79℃时,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可增加2倍左右,当茶温度达到80℃及以上时,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则增加至8倍。进一步的实验性研究表明长期的过高热可刺激内源性活性氮物质的产生,造成上皮黏膜的反复损伤,刺激炎性因子反应的发生,从而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长期的热刺激也可损伤机体的上皮黏膜屏障,从而增加致癌物的暴露机会。因此,避免饮烫茶有助于牙龈癌的预防。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本研究在分析饮茶与牙龈癌关系时,除了调整一般人口学特征外,在膳食因素中仅考虑了蔬菜和水果。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加入其余的膳食因素进行调整,以更准确地反映饮茶与牙龈癌的关联。②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忆偏倚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饮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长期习惯,因此产生的回忆偏倚较小。此外,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所得的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加以验证。


综上所述,饮茶是福建地区牙龈癌的保护因素,而且随着每日饮茶量、饮茶年限的增加,牙龈癌的发病风险也随之降低。因此,适量饮茶将有助于预防牙龈癌的发生,但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刘凤琼等,饮茶与牙龈癌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肿瘤防治研究,2017,44(2):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