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再次移植时改换供体不会对急性白血病复发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发布时间:2014-01-03 浏览次数:596次 来源: 作者:



改换供体对HSCT2的作用

研究要点:

·         本研究为首项针对改换供体进行HSCT2的系统性分析研究,也是目前针对非亲缘供体HSCT2进行的最大规模队列研究

·         经异体HSCT1治疗出现复发的患者,HSCT2可达到25%2OS结局

·         筛选HSCT2新供体并不能相应改善患者OS,但改换供体也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         风险因素HSCT1后缓解维持时间及HSCT2时分期获得证实

    在201385日在线出版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了德国慕尼黑大学Christoph Schmid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针对经首次亲缘供体或非亲缘供体进行的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1)后,再度复发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旨在评价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再次移植(HSCT2)的作用,同时对两种情况下改换供体对HSCT2的作用进行分析。

    这项回顾性注册研究针对179例经亲缘供体(n = 75)或非亲缘供体(n= 104)进行HSCT1但最终复发,后又通过同一供体或其他供体进行HSCT2的患者。进而根据HSCT1时的不同供体情况,进行了单独分析。

    研究人员发现,74%的患者在HSCT2后取得了完全缓解,该结果与供体因素无关,但其中半数患者出现再次复发。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为25%±4% (通过亲缘供体进行的HSCT2患者为39% ± 7%; 通过非亲缘供体进行的HSCT2患者为19%±4%)。观察发现,有两例通过非亲缘供体进行HSCT2的患者取得了长期存活。

针对HSCT2OS进行的多变量分析证实了既有风险因素(HSCT1后缓解维持时间及HSCT2时分期)。接受亲缘供体HSCT1患者的HSCT2结局好于接受非亲缘供体HSCT1患者。在接受亲缘或非亲缘HSCT1后,与经原供体进行HSCT2相比,筛选HSCT2新供体并不能相应改善患者OS,然而与此同时,改换供体也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人员最终认为,对于经异体HSCT1治疗出现复发的患者,HSCT2可达到25%2OS结局。经亲缘及非亲缘HSCT1治疗后,可以进行非亲缘HSCT2治疗。HSCT2改换供体可为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项研究未证实可取得明显的OS优势。

研究背景:

    在接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后,出现病情复发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结局较差。但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手段。除了化疗及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外,还常采用再次HSCT(HSCT2)策略。数项回顾性研究报告称,通过该策略可取得10%30%5年总生存率(OS)。然而此类研究主要针对配型成功的亲缘供体(MRD),且关注点也仅为经相同供体进行的HSCT2

    随着近期HLA分型技术的进步以及供体注册数量的增加,通过非亲缘供体(URD)进行移植治疗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加。此外,降低强度治疗(RIC)也令常缺乏MRD的老龄患者得以进行HSCT。因此,经非亲缘供体进行的移植治疗数量日益增加,欧洲在2009年期间共完成了超过2,800次非亲缘供体移植治疗,所占比重超过总HSCT50%。因而尽管发表的相关经验较为有限,且文献中的生存时间较短,但仍常通过URD进行HSCT2

    由于HSCT2后的整体结果不尽人意,因此,常有主张认为,应更换至其他供体以最终利用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而同样,相关数据仍较为匮乏。根据国际骨髓移植登记(IBMTR)相关报告,共有41例患者接受了其他MRD进行的HSCT2。改换供体并不能改善该研究患者生存,而其他研究观察发现,改换供体存在改善患者结局的趋势。目前无论对于经亲缘供体或非亲缘供体进行的首次HSCT后,继而经非亲缘供体进行的HSCT2相关信息均较为有限。

    缺乏可靠数据的现状促成了本项注册研究的启动,本研究研究对象为自1998年至2009年期间,179例经异体HSCT1治疗后出现复发,继而在德国接受HSCT2AL连续患者。据本研究作者所知,本研究为首项针对经亲缘及非亲缘HSCT1治疗后,继而改换供体进行HSCT2的系统性分析研究,并且本研究为迄今为止针对非亲缘供体HSCT2进行的最大规模队列研究。

 

(转载自丁香园)